那么父母在自己岗位上的功能缺失就要由孩子来补上,由此发生了子女亲职化。
子女亲职化(即孩子过早承担成人角色,成为父母的情感或生活支持者)的发生通常由以下原因导致,结合知识库中的信息总结如下:
一、家庭内部因素
父母功能缺失
心理或生理问题:父母因精神疾病、慢性病、成瘾问题(如酗酒)等无法履行照顾职责,迫使孩子承担照顾者角色。
父母心理不成熟:父母自身未完成心理成长,将孩子视为情感寄托或替代伴侣(如董洁与儿子的“角色颠倒”案例),导致孩子被迫“成熟”。
家庭经济压力
在贫困或突发经济危机中,孩子可能被迫参与家务、照顾弟妹或分担经济压力(如打工补贴家用),形成工具性亲职化。
父母关系问题
父母冲突频繁或婚姻矛盾,孩子被卷入调解角色,成为情感容器(情感亲职化)。例如,孩子被迫安慰争吵的父母或安抚情绪崩溃的某一方。
多子女家庭结构
在兄弟姐妹中,年长孩子可能被默认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,尤其是当父母因工作或健康问题无法兼顾时。
二、心理与关系因素
家庭边界模糊
父母与孩子缺乏清晰的心理边界(如将孩子视为“朋友”或情感依赖对象),导致角色错位。孩子被迫承担本应属于父母的照顾责任。
案例:父母向孩子倾诉婚外情困扰或职场压力,让孩子成为情感倾诉对象。
父母的过度依赖
父母因自身需求(如情感空虚、孤独)将孩子视为情感支柱,要求孩子满足其心理或生理需求(如“你必须照顾生病的妈妈”)。
文化或代际传递
在某些文化中,早熟和“懂事”被视为美德,父母可能有意无意地强化孩子的“小大人”角色(如“你是姐姐,要让着弟弟”)。
若父母自身曾经历亲职化,可能重复这一模式(代际传递)。
三、外部情境因素
特殊社会事件
如疫情、自然灾害等危机中,父母因工作压力、隔离政策或健康问题无法履行职责,孩子被迫分担家庭责任。
案例:疫情期间父母居家办公与照顾孩子双重压力下,可能让孩子承担更多家务。
单亲或离异家庭
父母一方缺席时,另一方可能因精力有限依赖孩子协助(如单亲妈妈需孩子帮忙照顾年幼弟妹)。
四、孩子的主动性与适应性
过度共情与责任感
一些孩子因天生敏感或希望家庭稳定,主动承担照顾者角色,试图通过“懂事”缓解家庭紧张。
恐惧失去家庭支持
孩子可能因父母威胁(如“你不好好表现,我就不管你了”)或观察到家庭脆弱性,主动承担角色以维持安全感。
五、系统性影响
社会支持不足
家庭缺乏外部援助(如社区支持、亲友帮助),导致孩子成为唯一可用的“资源”。
教育与社会期待
社会对“乖孩子”的过度推崇,可能让父母忽视孩子真实需求,强化其“小大人”角色。
总结
子女亲职化是家庭功能失衡、父母角色缺位、心理边界模糊及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本质是 家庭系统中权力与责任的倒置,孩子被迫承担本应由父母提供的支持,导致其正常成长被抑制。
要预防或干预,需从家庭关系重建、父母心理支持、社会资源介入等多方面入手。
郭长红
心理咨询实操培训讲师、情感专家、创伤治疗心理咨询师、催眠治疗师
立即咨询
段林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系统式家庭治疗师、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、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
立即咨询
最新文章
相关文章
上一篇:返回列表
下一篇:如何终结这种“代际传递”?